28 Nov 2006

衰多口

话说薄荷糖上个周六“衰多口”,问了一群中文程度是四年级,而实际上有的已经在上七年级或中一的学生,即十至十二岁的小孩,这个问题:“你们喜欢学中文吗?”

“不喜欢!”异口同声、此起彼落、不约而同,嘿!原来这些成语是这么用的。

在暗自后悔问了不该问的问题,薄荷糖脑子里是想着该要怎么收拾残局,可是嘴里吐出来的却是:“那,你们为什么还来这里?”

(应该有人在庆幸自己的儿子不是遇上这样的老师了。)

“妈妈 / 爸爸讲一定要来……”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收拾残局的薄荷糖,只好再抛问题:“为什么会不喜欢呢?”

“很难哦……”
确实是,看他们刚刚完成的考卷:
第一部分:词语听写,然后用词语造句。(一共是十五题。)
第二部分:选同音字或形似字填充。(不会做的话,还可以随便填个字,不错。)
第三部分:根据课文的量词填充。(只要可以从第一课背到第五课,就行了,好像也还可以。)
第四部分:翻译课文。(这个是他们最厉害的。)
第五部分:默写课文。(一样是只要用功背课文就行了。)
第六部分: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三课的故事。(幸亏遇上了肯“通水”的薄荷糖,才知道第三课是《小马过河》,不然的话,怎么“呕”出来?记得学过什么已经很不错了,谁还去记第一至第五课的课文个别是讲什么?有个小女孩还问:“可以用英文吗?”噢,小妹妹,你想害薄荷糖被你的老师骂吗?只不过是代课的薄荷糖不能越俎代庖啊!)

“很多功课咯!”
嗯,他们这一周的功课是:
周一:完成老师分派的理解练习。
周二:抄写第五课第一段课文。
周三:抄写第五课第二段课文。
周四:默写第五课第一段课文。(当然是要父母监督,并且签名作证。)
周五:默写第五课第二段课文。
要知道在苏格兰,校方是不能强制小学生做家课的,所以小学生是没有家课的。即使是来到了中学,虽然会有一些家课,可是校方还是不能强制学生做家课。因此,绝对没有因为没有做功课而给老师罚的这支歌。难怪这些中文的家课好像要了小朋友的命似的。

“要背很多东西。”
看了他们的考卷和家课,薄荷糖无法反驳。

薄荷糖终于想好要说什么了:“其实,要学好中文真的不容易,你们都做得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一天学一点,就会越来越好了。遇上不会的,不要紧,如果什么都会了,你们还要学什么,对不对?多懂一种语言,就可以跟更多的人交流、沟通。”

“什么是沟通?”

“Communicate.”

“哦……”一把男声夹杂在其中:“We can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幸亏放学铃声适时响起,否则的话,薄荷糖就不只是碧绿、碧绿的,而是惨绿、惨绿的了。

薄荷糖在想: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得承认中文对这些孩子来说,只不过是第二语言。因此,教导中文的方法,是否应该调整一下呢?就像台湾老师甲说的,真要背的话,背一背古诗词就好了。

Labels:

12 Comments:

At 28 November, 2006 22:24, Blogger 血大夫 said...

等他们长大了,突然发现金发碧眼的同事都口操可能比他们还要流利的中文,就会记得你这惨绿、惨绿的薄荷糖了 :-)

 
At 29 November, 2006 02:05, Blogger W said...

好羨慕他們不必做(這麼多)功課!

東方社會太 KIASU了,結果,填鴨式的教育制度生產出的行屍走肉,充其量還不是跟著西方的尾巴走而已!

別的國家的孩子能學 2ND-LANGUAGE 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這裡的小孩學會4-5種語言方言,父母還是覺得不夠,樣樣都要精!會這麼多種語言又不是要去聯合國當翻譯員。人家日本、韓國,甚至美洲、歐洲大部分居民只懂得自己的一種語言,還不是搞得TAP-TAP-DIM;我們這裡有一大堆“語言天才“,但科技學術還不是不如人,哀~~~

我常說,如果不是浪費太多時間去學習不必要(或孩子沒興趣的)的科目,那也許在各自的專科上會有更標青的成績!看看現在的TOP STUDENT,17-18顆A,如果他或她只專注在一兩個科目上,也許發明時光機、抗癌藥、長生不老的仙丹的就是咱們了(抱歉,誇張了點)!

想想,當初讀的FIZIK,ADD-MATH,TAMADUN ISLAM 什麼有的沒的,我幾乎都忘了99%了,真浪費!死,越說越長……


PS:抱歉,功課太多,壓力太大,有感而發,發了一些牢騷。

 
At 29 November, 2006 02:43, Blogger 碧绿荷塘 said...

血医生,如果他们真的会记起我的话,应该会记得我问他们:“那,你们为什么还来这里?”
我想,应该没有其他老师会这样问他们了。

Way少,你果然是压力很大。
学有专攻,应经不容易了,还要样样精通,真的是太累人。
其实,我很喜欢苏格兰学校教英文的方式。
老师会根据个别学生的能力,分派故事书给他们回家读。
像小青大哥的大公子虽然是三年级,可是他的英文掌握得好,老师就让他读五年级学生看的故事书。
既不叫他和其他同学一样看三年级程度的故事书,也不逼其他同学像他一样,不是皆大欢喜吗?

或许是因为我不喜欢背文章、资料,所以我很同情要背课文的小孩。
如果学中文也可以像学英文一样,我想,这些小孩应该会学得快乐一些。

 
At 29 November, 2006 11:23,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小學的時候,好像讀到孔老先生他因材施教的故事,但我們只是 “拜” 他,根本沒有把他的教育方式學以致用;依然不斷逼孩子沒頭沒腦地“充實自己”,又是一個 “哎~~”

“現代孟母小青” 遷移到 “蘇州”對他孩子 psychosocial 和 cognition 的發展,肯定都是一件好事。

怎麼樣,薄荷樹木沒打算在“蘇州” 落地生根嗎?

 
At 29 November, 2006 12:24, Blogger 呼吸的747 @ 747 is breathing said...

我想起有个已经移居澳洲多年的前马来西亚人告诉我,她说,她每一回送孩子到学校学中文,孩子都很抗拒,和你的学生说的话是一样的,并且还说他们的第一语言是英文,如果只是专注学英文,英文可以掌握得更好。他们也说妈妈不懂中文,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后来,她只能常常把孩子带到中国等地都是华人的地方,让他们发觉中文的重要性。

如今,儿子长大了,当了医生,终于发觉多学一种语言是好的。很多时候,要走过了,才学会珍惜。

话说回头,那些学生的课业也未免太多了,绝对赞成他们应该象学英文般学中文,事半功倍!

 
At 29 November, 2006 21:15, Blogger 碧绿荷塘 said...

Way少,要落地生根是一件大事。
暂时还没有考虑。
一来周先生签了五年的卖身契;二来我觉得回家会让我有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三来我又没有孩子,如果现在一早打算好,到时孩子不来,我岂不是开了自己很大的玩笑?

747,你说得对,人总是要走过了,才知道珍惜,甚至是跌倒了才知道痛。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代价。
谁也免不了,只是看代价多大。

 
At 30 November, 2006 11:32,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也是,也是,未來的愁讓未來去憂!
一個銅板兩個面,在也許教育制度上的收益還遠遠比不上人在異鄉所面對的種種窘境和難題,我也是說說而已……

哈哈!

 
At 30 November, 2006 16:10, Blogger 碧绿荷塘 said...

Way少,在国外的生活,是蛮写意的,可是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问题。
我还是比较喜欢赖在父母、家人和朋友身边。

 
At 30 November, 2006 18:58, Blogger 東山 said...

學中文還是要用傳統的教學,才容易體貼.比如書院制度是很可參考的,制度雖然很難改變,但是心態還是可以保持的.從小學即文字之學入手,配以聲韻的基礎,在文化想像上打好一層膜,比如中華文化的特性等等,學生就容易進入.出來的知識是一整塊的,不是七零八落.

 
At 30 November, 2006 19:45, Blogger 碧绿荷塘 said...

我想重点是不要把语言、文学、文化拆得支离破碎,让语言的学习变得很机械化。
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觉得学习语言是一种乐趣,学习语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At 30 November, 2006 21:21, Blogger 血大夫 said...

Way少,在国外的生活,是蛮写意的,可是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问题。
我还是比较喜欢赖在父母、家人和朋友身边。


虽然有时候我会唠叨,但我还是选择这里..

 
At 30 November, 2006 23:07, Blogger 碧绿荷塘 said...

要想办法让自己高高兴兴地留在家里哦!
不管是留在哪里,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重要的是快乐地生活……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