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pr 2004

电的故事

搬到栎林道 (Oakfield Avenue) 之后,只要十五分钟的脚程,就可以抵达外子的办公室,让我们可以少受在冬末寒风吹拂下赶路的折磨。当我正为此暗喜之际,想不到却在两天后遇上了停电事件。

当时是晚上七时许,突然而来的一片漆黑打断了我们的晚餐。忙着找手电筒,打电话到电力公司查询,对方说,已有人投报了,他们的技术人员正在解决问题。何时修好?不知道。

我们惟有把手电筒亮着,匆匆地吃了“手电筒光晚餐”,然后赶忙披上外套,躲进被窝里。因为我们才搬进来两天,也没有想到会停电,所以家里头一根蜡烛也没有。屋子里从照明的电灯、洗澡的热水器、烧菜的电炉、御寒的暖气机到洗衣机兼烘干机,当然还有我们赖以学习、工作以及跟亲朋戚友联系的电脑,全靠电流操作。一停电,屋子仿佛在那一瞬间“瘫痪”了。尤其糟糕的是,在那冬末的晚上,暖气机竟然不能操作!

在吉隆坡,夜雨之后,我也会觉得冷,更何况是在苏格兰的冬天。虽然已经穿上三层衣服、两条长裤,再盖上棉被,但是仍然觉得冷冷的。手心和足部更是冰冰的。我还是第一次在停电时,不断往自己身上加衣服。在大马遇上停电,我可是马上换上背心短裤,真的是今时不同往日。

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电灯亮了!“哇,太好了。”话刚完,电灯又暗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四次,一直到晚上十时许,电流供应才恢复正常。

“你们怎么会那么‘幸运’啊?我在这儿三年了,还没遇上停电呢!”与外子共用一个办公室的友人说。是的,给在伦敦的大马朋友打电话时,他也说:“你们真的很‘幸运’。”

为了避免再次被“幸运之神”眷顾时措手不及,我们买了热水壶、蜡烛、打火机,还有一些饼干和一瓶红酒。吃了饼干就可以摄取热量;喝了红酒就可以取暖;有了蜡烛就可以照明,我再次暗暗自喜,“这下子是有备无患了吧!”

接下来的日子,电流供应都正正常常的,我们也无惊无险地度过了一个半月。今天,电费单来了。打开一看,我们竟然用了大约一千三百千瓦的电,一共要交一百五十多英镑的电费!天啊,这可以让我在吉隆坡交整年的电费还有余啊!

“怎么可能会用那么多的电啊?”“我半年的电费才一百三十多英镑。”我们又再成为话题的主角了。

经过一番检讨,我们发现问题真的是出在我们身上。首先,我们家没有煤气供应,一切全靠电流操作。再者,栎林道只有单一的电费率,并不像其他新住宅区那样,晚上的电费率比白天便宜。再来就是,我常常会忘了关暖气机、热水器,而且我还是像在大马般每天换洗衣服。在大马晒衣服有免费的太阳公公,在这儿烘干衣服是要付电费的。

来到了不同的环境,要调整的生活习惯还真不少。许多生活细节都得加倍留心,否则的话,就得付出“昂贵的代价”。

刊登于2005年2月4日《南洋商报·新世纪》

Labels: